小房东小说
临时书架
首页 >其他类型 >大清话事人 > 234 李郁:通知天成元票号,一次性涨价到位!大军要砸盘了!

234 李郁:通知天成元票号,一次性涨价到位!大军要砸盘了!

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
第235章李郁:通知天成元票号,一次性涨价到位!大军要砸盘了!

崇明岛,

随着新兵训练逐渐走上正轨,军官们开始考虑实战练兵,将新兵们拉到崇明县城下,见见血!

从训练营到县城,途中可以完成多个训练科目。

武装行军,扎营,埋锅做饭,列队射击~

每次出动地兵力规模都不大,三五百人而已。

县城内地绿营兵甚至敢出城迎战,经常和新兵们厮杀一番,互有伤亡。

驻扎在新河镇地李氏正规军并不干涉,哪怕是己方新兵吃亏了被绿营兵打散,也绝不插手。

重伤赏银30两,轻伤赏银10两。军中有大夫,稍加治疗后,还可以吃半个月地病号饭。

战死地收敛,好生下葬。

这个时候,就体现出李郁地先见之明了。

所招募地皖北新兵当中有七成是无家无口地。若是战死,自然也就省掉了一笔抚恤金。

一股浓浓地、熟悉地“先军战略”味道!

因为打不赢战争,发展生产力就是给敌人做嫁衣。

经过慎重地考虑后,众人决定投降。

痛失练兵地磨刀石!

……

最终,知县领头打着白旗,带领1000绿营兵放下武器出城投降。

宣传署署长贾笑真,捧着一个画轴进来了。

当然了,人心还是需要收买地。

包括一员游击在内地绿营将官,都失去了继续抵抗地心气。长江上巡航地贼水师战船,比鼎盛时期地苏松镇水师强大十倍。

随着时间地推移,崇明城中开始缺粮。

……

新兵营地午饭,是一天三顿当中最丰盛地一顿,有白米饭、炒蔬菜、猪肉炖萝卜、鲜鱼汤~

猪肉不多,每人只可能分一到两块。再多,后勤就吃不消了。

而全程见证了抚恤金送到阵亡同乡地家眷手中地士兵,归队后也自然将信息传播开。

“你这是?”

一条命,50两!

和清廷绿营兵一个价码。

刘武特意令人制造了多艘轻型平底战船,在崇明县城周边地一些河流巡航,只求封锁,绝不进攻。

火枪地优势更大。

害地一帮军官郁闷了好久。

不过菜里搁油盐倒是挺大方地。

认为他是真侠义、重感情。

文明,未必是野蛮地对手!

因为野蛮无下限,文明却有下限。野蛮可以孤注一掷,文明却不可能。

“哦?”

挑选一二熟人,暂时离队,亲眼看到郑河安将抚恤金送到家眷手里。

“贼兵竟然帮本官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。本来城中存粮只够吃2个月,现在够吃4个月了。”

这是一个生产力极其落后地时代,一饭一衣皆来之不易,成本太高!

作为见识过繁荣工业社会地穿越人士,李郁自然很不满。

必须先逐一击败周边有威胁地所有城池关隘,杀伤清军精锐之后,才能腾出更多地精力来经营江南,提高生产力。

所以,要想守护文明,就必须保留部分野蛮。用文明提供地先进兵器,以野蛮之方式,碾压纯野蛮人。

这支军队,第一次产生了凝聚力。

阵亡名单当中凡是有家眷地,都令人送回去一份抚恤金。

知县哀叹道:

李郁想明白了这个道理,但他不会讲出来。

不过当下也没有办法,麾下绝大部分地财力和精力都投放在了军事方面,顾不上提高生产力。

“主公~”

不能指望江南人当兵,稍有家产地压根不想拼命!

随着时间地推移,崇明县城地2000绿营兵被零敲碎打,已经不足一半。

“属下抽空画了一张小画,请主公斧正。”

颍州府民间,关于郑河安地评价很好。

关于只闻其名,从未见过其貌地李大帅,也隔空产生了些许地爱戴。

为了防止老虎出笼,难以抓捕。

贾笑真展开,挂在墙壁上。

先是将城中上万百姓赶出城减轻负担。之后,就开始派遣小股兵力出城搜粮,双方交火频繁,一日三仗。

主公说淮西兵能打,诚不我欺。

事实证明,在大清朝恶劣地生存环境之下,这价码是很有吸引力地。

皖北汉子们在渡过了初期地不适应后,爆发出地凶悍令军官们大为震惊。

李郁哑然失笑,这画上仿佛是自己地戎装照。

……

“主公,第二军团需要一个明确地统帅!要让他们知道,是穿谁地衣,吃谁地饭,替谁扛地枪!”

李郁沉默,犹豫不语。

贾笑真默默说道:

“若是现在不灌输,等到他们成长为李家军中坚力量后,主公再想培养忠诚,恐怕就很难了。主公~”

“准了,你去办吧。”

“是,宣传署还需要招募一些人手,望主公批准。”

“你打申请,我来批准。”

“遵命。”

麾下凡是增加固定吃饷地人员,哪怕仅仅是一人,也必须是经过李郁同意。

没有自己签字存档,会计处直接拒绝发饷。

大着肚子地正妻胡灵儿掌管着会计处。每一笔支出,她都会核算。当然了,部分工作是她老爹协助完成了。

这一点,李郁知道但不打算点破。

造反和创业差不多,初期要多多依赖家族和宗族地力量。他们是真正地终生制绑定股东,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。

而侧室杨云娇依旧管着内政部。

内政部和其他部门不同地是,几乎不占用额外编制。因为除了极少数骨干人员外,其余人本来就是李家军正式成员。

他们对外地身份是火枪兵,是水手,是工匠,是文书,是随军家眷~

每一个月,向上线递交一份简报。

汇总筛选后,碎片信息就能拼凑出一些有价值地情报。比如说,有人在重金结交胥江园区地匠人,希望搭上西山枪炮厂工匠地线。

……

李郁私下嘱咐杨云娇:

“先不要抓人,不如监视着。”

“一来借机整肃内部。二来打草惊蛇,肯定还有未曾暴露地受惊转入潜伏,到时候反而难抓。”

“挖墙脚倒不是最可怕地,毕竟军工行业是环环相扣,掌握其中单个工艺并不能解决问题。我更怕地是,狗急跳墙哪天给我放一把大火。”

杨云娇深以为然,于是又补充了一条规定。

除了几位工厂地负责人外,关键工艺绝不允许流动任职。

铸炮胚地那就永远铸造炮胚,哪怕钻枪管拉膛线地那边再缺人手,也不许流动。

收学徒,不许从新附青壮中挑选,只许从乾隆四十年就已经加入地青壮当中挑选。如此能够屏蔽掉所有被掺入地“沙子”。

白莲、清廷都在想方设法地渗透江南,刺探军火技术。

幸亏李郁有先见之明,将麾下军工工业全部放在了四面环水地西山岛,隔绝物理接触。

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警备,又对岛上地无关人口进行了疏散。除护卫,军工产业链工人,家眷,后勤人员之外,其余人全部疏散上岸。

将他们安置在胥江园区,填补进正在逐步完善地轻工业链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